欢迎进入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ENGLSIH

    高端数字智能化成套纺织主机  纺织机械专件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全国服务咨询热线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员工眼中的同和 ——“印象同和”系列宣传之四

编者按:中国纱线网有关《印象同和》系列报道连续刊登后,在纺织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崔董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同和公司的军事化管理方法,以及独具特色的《同和宪法》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目前企业大力提倡人性化管理的今天,同和公司的这种管理方法能被员工理解和接受吗?令人望而生畏的崔董对员工是否具有温柔体贴的一面呢?公司员工对崔董及同和公司又是如何评价呢?中国纱线网副主编孙其海就此相关话题采访了同和公司不同岗位的员工代表……

 

一、采访同和公司副总经理、高级会计师鲍玉荣

 

孙其海:鲍总,这段时间总是听到《同和宪法》,想请您介绍一下。

鲍玉荣:好的,《同和宪法》一共有9本,包括1本总则、6本副则、1本同和岗位职责、1本同和部门职责。公司所有的业务流程,包括各部门的操作手册都在里边了。

孙其海:《同和宪法》实际运行效果怎么样?作用大吗?

鲍玉荣:这是同和公司员工的工作字典。每个部门在做事的时候,不会做就来查这个字典。同和公司讲,如果不学习宪法,就是同和公司的文盲,就容易犯错误,所以同和公司的员工要精通同和宪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孙其海:这个《同和宪法》是怎么出来的?

鲍玉荣:实际上这个宪法是在董事长的主导下全体员工写出来的,比如写到财务部的时候,是财务部的全体人员来参加,大家一起写,你的岗位是怎么干的,怎么来优化。其他部门也是一样的,《同和宪法》的写作就历时了一年半。

孙其海:这个工作量很大,里面是否有感人的故事?比如加班加点啊!

鲍玉荣:《同和宪法》委员会的8个人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从来没休息过礼拜六、礼拜天,包括春节放假,全都在公司写《同和宪法》。这个《同和宪法》,能讲很多很多的故事 ……

孙其海:有关于崔董的故事吗?

鲍玉荣:很多,用崔董的话讲,这100万字的《同和宪法》是用生命写的。记得是在14年的8、9月份,崔董肠息肉,在上海做了一个小手术,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到了周末,我们还以为崔董出差了,这个周末就不写啦。但是他上午在上海做的小手术,医生跟他讲了,至少要休息3天,一般人要休息7天。他老先生惦记着写这个制度,做完手术他当天下午就从上海赶回来了,就一块写制度,崔董写制度是全身心的,手舞足蹈的很有激情,等到写了两个小时下来,他就捂着肚子,脸色也不太好看,汗也下来了,我看不对劲,说崔董今天好像不太舒服啊!崔董说今天做了个手术……,(说到这里,鲍总哽咽了,眼睛里闪着泪花)。

孙其海:鲍总,用简单的几句话,你概括地评价一下这部《同和宪法》?

鲍玉荣:首先我对这部宪法是有感情的,因为我也投入了心血。我认为这部宪法是同和公司最大的无形资产,也是同和公司要传承的核心的内容。

 

二、采访同和纺机营销总公司总经理王海平

 

孙其海:王总在同和公司多久了?

王海平:我是今年6月8号来的同和公司,在此之前一直从事纺织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包括技术和质量管理。

孙其海:在哪个纺织企业?

王海平:原来在邯郸二棉,后来到河南的民营企业做了10年,毕业后到现在30多年了,一天也没离开过纺织。

孙其海:那你到同和公司做纺机销售,工作角色转变了。

王海平:是啊,我也跟崔董说过反差有点大,压力有点大。崔董说你在棉纺厂这么多年,懂得客户的心情,你能和客户无缝对接,这就是好的销售。

孙其海:为什么选择了同和公司?

王海平:我最早接触同和是十几年前从罗拉开始的,感觉那时候同和罗拉一下子就成为行业内的知名品牌了,这十几年来一直跟同和的产品打交道,还有摇架啊、紧密纺啊,质量都是一流的,同和公司给人的印象不是一般的企业,非常正规、注重品质。最近几年同和公司开始做细纱机,才短短几年就进入了国内前三名,一提到同和,大家都由衷地敬佩。实际上同和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品牌了。

孙其海:我也有这个感觉,在行业内一提到同和公司的产品,就是高端质量的代名词,同和做什么产品都会做的很好。总结一下,你敬佩同和公司,看到了它过去良好的表现,也看好它的未来,所以加盟了。

王海平:是这样。我虽然来同和时间不长,但也深刻感受到了同和公司深厚的文化底蕴,像这100万字的《同和宪法》,是很特别的,很值得其他的企业学习借鉴。

孙其海:企业有底蕴,崔董有抱负。

王海平:包括同和提倡精密制造、精细管理这种模式,这个企业很有希望,代表中国纺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孙其海:王总,我再请教几个问题,你对崔董个人的评价?

王海平:那我代表个人说一下,我觉得崔董是个做事业的人,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并不是为了他自己,他确实是为了咱们的民族纺织行业在做事。他说了一句话,就是专心做一个纺织行业,要做百年同和,他确实代表着民族的希望,我是这么认为的。从具体事务上看,从罗拉、摇架、紧密纺,再到主机,他对每个阶段、每个产品都是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他有句话是要做就做最好,永远要比竞争对手好0.001。他有鲜明的军人气质,不服输,永远争第一,要做就把事情做好,做完美、做极致。他是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能感染和带动我们每一个人。

孙其海:我们每次见到崔董,也会被他所感染。

王海平:崔董的讲话方式和理念都是很独特的,我觉得他有一种超前的理念和战略眼光,他虽然是60岁的人了,但他是二、三十岁人的激情和创新理念,我感觉都跟不上他。要跟上他,我们的团队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每天都学习,都进步。

孙其海:我再提一个问题,在同和公司工作,是否感觉更辛苦、更累一些?

王海平:是。

孙其海:有快乐么?

王海平:有快乐。但这个快乐是靠自己的体验。一个人选择一个企业,你要考虑你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另外你能学到什么。我觉得一个人能选择一个好企业,尤其像崔董这样优秀的民族企业,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无论是工作上,生活上。我认为崔董是一个哲学家,他不但讲工作,还讲生活理念、生活健康、人生观、价值观,他会给你提出很多合理性的建议,贯穿到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孙其海:举个例子。

王海平:你比如说健康,像我们50多岁的人,崔董说你要注意锻炼了,他也会观察你的身体是胖了,还是瘦了。包括应该吃什么,生活的每个细节,不要抽烟,喝酒怎么控制,他会时常提醒你。

孙其海:我估计有一句话崔董可能会经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王海平:对,他受毛主席时代的影响还是很大,他是军队出来的嘛,他把企业当做一个军队来管了,工作、生活、健康全管了。

孙其海:最后一个问题,企业的执行力怎么样?

王海平:我虽然做过的企业不多,从国营企业到民营企业,再到同和,我们团队的执行力可以这么说,是其他企业要下大力气追赶的,也不一定追的上。

 

三、采访同和纺机负责技术的副总经理潘增荣

 

孙其海:潘总是主管技术的?

潘增荣:是,主管技术这条线,还是老样子,以前在上海一纺机的时候,我也是一直是搞技术。

孙其海:潘总,我有个疑问先请教,同和公司主要是围绕牵伸任务来做产品的,您以前是做梳理技术的,这是否有影响?

潘增荣:其实不是的,精梳机和针梳机都有牵伸。我在一纺机的时候,那时候做的罗拉4米多长,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精梳机上也有牵伸罗拉,这都是一样的。那时一纺机的工艺技术是非常出色的,我是总工艺师。

孙其海:那你对罗拉加工这一块也是非常精通的。

潘增荣:应该说这么多年一直在研究。

孙其海:你是什么时候跟同和接触的?

潘增荣:我在1999年的时候就跟同和接触了,那时一纺机和同和就有合作了,同和才刚起步,条件还很差。

孙其海:你那时对崔董什么印象?

潘增荣:其实人的第一眼的印象很重要,崔董看到我感觉我这样的技术人员很少,我感觉像崔董这种企业家很少,他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很认真很认真的,特别是到同和工作这段时间,这种感触更深。同和它的发展、它的成功其实是有必然性的。

孙其海:为什么有必然性?

潘增荣:崔董个人的魅力。首先军人风度,你看他的坐姿、站姿,他的言语,军人气质很明显,意志很坚定;崔董很有号召力,你看他的发言条理很清楚,肢体语言也很丰富,演说家的风度。他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执行力很强。你说这样的企业家怎么会不成功呢。

孙其海:潘总所以也选择了同和。

潘增荣:我在太平洋退休了嘛,崔董一直想着我。也有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来了同和,在太平洋不是很好的吗?我在太平洋退休后也可以接着做的,我其实是被崔董的个人魅力感染啦,不然不会来的。他说为什么高端纺机都让德国人、瑞士人、日本人占领?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领先这个行业呢?他具有民族气节,他这些话感染了我。

孙其海:崔董邀请你来加强了技术研发实力。

潘增荣:我对纺纱流程是很熟的,我一直从事机械设计,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设计工装、专机的,所以比较擅长专机设计、工装设计。

孙其海:潘总,您是资深的纺纱技术前辈,我想知道同和的产品跟国内、外同行比,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潘增荣:单就罗拉而言,按照我现在的了解,不夸张地说,同和肯定是世界上最强的。因为其他国家我去了不少,像同和公司这样大规模做罗拉的,全世界绝无仅有;同和的摇架、紧密纺都是可以的;做主机呢,时间比较短,与瑞士、德国的比,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还是有差距的,国内的与他们比都是有差距的。

孙其海:您认为怎样才能消除这个差距呢?

潘增荣:我这里也透漏一下,我来同和后,首先是调研设备,我们要买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日本的、德国的我们都调研了。其实崔董让我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规划这一块,就是怎么提高纺机的稳定性。当然,人、机、料、法、环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都有影响,大家都清楚。

孙其海:崔董让你考察加工装备,重点从硬件上下功夫?

潘增荣:是的,我擅长加工装备、专机这一块。崔董给我的理念是要比竞争对手好0.001。这次我们调研的设备引进到位后,在细纱机生产装备这一块,同和肯定是世界上最好的。我们是在用超前的眼光来定位加工装备,将来都是用柔性线、智能化程度很高的装备来加工。

孙其海:崔董提出2020年同和细纱机进入世界前三,看来公司各方面都在动起来了。

潘增荣:都是按照董事长的规划在做。装备这一块董事长一直很重视,刚才你们也到车间看了,瑞士的、德国的、美国的、日本的等国家引进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车间都有,产品试验中心、纺纱试验室、计量检测中心你们都看了,配置都很规范、很先进的。

孙其海:潘总,再聊点生活方面的事情,你家属也从上海过来了吗?

潘增荣:没有,我一个人在这边,这里面有很让人感动的,同和这边很人性化的,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这种关怀啊,真的是无微不至的。我说几个例子,比如说每天公司的鲍总打电话过来问,潘总你在什么地方啊?吃饭了没有?每周五6点多的去上海的火车票是一定给你买好的,你如果想留下来加班,公司说不能退票的。

 

发布时间:2015-10-15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