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ENGLSIH

    高端数字智能化成套纺织主机  纺织机械专件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全国服务咨询热线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同和现象之激情创新

从1999年创业至今,常州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仅走过16个年头,但从专件到主机,却都在短时间内闯出了名堂。大家发现,同和公司的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是如此富有“速度和激情”。那么,这个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允许失败

像其他很多企业一样,同和公司每年会拿出销售收入的3%~5%投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但与众不同的是,在同和,“成功是个人的,失败是公司的”:公司支持鼓励员工的科研和创新活动,但允许失败,允许“屡败屡战”。

具体到机制上怎么实现呢?

《中国纺织报》记者了解到,同和对研发人员实行及时激励和长效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及时激励,是从产品立项、试制、调试到最后产品签约,分成4个阶段,每成功完成一段工作就及时奖励;长效激励,则是技术人员3年内可按既定比例享受新产品利润分红。

就这样,长短激励结合,营造了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的宽松活跃的技术创新氛围,让研发人员的创新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除了鼓励技术创新,同和公司还鼓励全员创新。公司设立员工创新奖励基金,实行月评月奖,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

同和公司董事长崔桂生认为,即使是打扫卫生的岗位,如果动脑筋、想办法,也有创新和提高的空间。这种精神如果用到每个岗位上,那么将产生多么大的创新效应。

比如,对于高层管理者,同和拿出30%的股份实行股权激励。但独具特色的是,高管们表现如何,是否应该奖励,却由全厂员工来进行评定。这也可以有效激励管理者们要时时保持创新活力,积极有为地完成工作。

又如,对于销售人员,同和像很多企业一样采用抽取“销售提成”的方式进行鼓励,但是在争取客户、跟踪服务等方面,销售人员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公司规定,每位营销人员要把意向客户信息填写成申报表,由公司来进行评估和指导,利用公司资源和团队力量做好营销。这就为每位销售人员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大后方,为企业产品最终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才储备:成就感也是生产力

 

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同和注意人才储备,外请内提,着力打造老中青多级人才梯队,形成了稳固合理的队伍搭配,使企业的核心力量在当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稳定和活力。

国内精梳工艺的资深专家潘增荣,退休前是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旗下企业——上海一纺机械有限公司的总工艺师,现任同和公司副总经理。当年同和创业时,他曾受上海一纺机的派遣,到同和指导过相关技术。

去年退休后,潘增荣接受崔桂生的诚邀到厂参观,看之后感慨颇多:“16年的工夫,同和进步之快,变化之大,让我深受震撼。崔董事长总是说,不甘心先进设备制造技术被外国人垄断,要做出好的纺机为民族争光。我被他浑身散发的正能量深深感染了。”就这样,潘增荣放弃了在原国有企业返聘技术要职的机会,放弃了在大上海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颐然生活,到同和来共铸梦想。同样令人感动的是,原单位的一位负责人还专门陪同潘老来到同和,看到一切安好,才放心地回去。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同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70%是从一线和基层选拔上来的。

同和的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黄新伟,就是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经过四五个岗位的锻炼,一步步“升迁”到现在的位置。这位进公司只有5年的“80后”,负责着罗拉、摇架、集聚纺装置、粗纱机、集聚纺细纱机以及集落改造等6个产品的技术工作。他认为,是同和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给了他锻炼和施展的空间。“在同和,只要有想法、有悟性、肯做事,什么高度都可以达到。”

同和公司罗拉车间主任圣利也是一位“80后”。2004年,他20岁时到同和当上了一名操作工。11年过去,他从工人变成了中层管理干部,前几年还在公司附近购置了自己的房子。他告诉《中国纺织报》记者:“在同和的这些年,我不仅技艺有所长进,而且还学会了怎么做人、做事。这里给了我成长的空间。”

一方面是民营企业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另一方面是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极大体现,同和的人才队伍日益集结成形。目前在同和员工中,有高级工程师50人、工程师15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300人。其中既有洋人顾问,也有本土专家;年纪最大的外聘高级工程师73岁,而最年轻的技术项目负责人只有二三十岁。

 

战略高度:头脑与设备一起升级

 

为了保证技术研发能顺利地转化成高质量的产品,同和除一以贯之地强调严格管理之外,在设备升级上也舍得投入。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投入5亿元人民币,从瑞士、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引进世界一流的高端精密数控专用加工成套设备,包括全自动全流程热处理设备、全自动全流程表面处理流水线、全自动钣金设备、数字化柔性主机大件生产线、自动化总装部装生产线等各系列主机和罗拉、摇架、集聚纺专件成套加工设备;建立了先进的产品试验中心、纺纱工艺试验室、计量检测中心。ERP信息系统和PDM数据集成管理技术的应用,也为同和在纺织机械和专件领域取得领先帮了大忙。

 

与设备一起升级的是同和人的头脑。当前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同和意识到跨界拓展创新思路、提高创新境界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同和人的身影开始出现在机床、汽车甚至航空航天主题的各大专业展会上。同和公司甚至也已开始招募以上领域的技术人才来为纺机制造献计献策。

此外,同和还与东华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以保证企业能够时刻站在科技前沿升级发展。

同和公司总工程师唐国新告诉记者,目前,同和除了要提高主机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外,还要在纺机智能化、在线检测、远程控制、数据采集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取得新的突破。这也是中国纺机制造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所共同的努力方向。

记者看到,在离同和公司现址不远的地方,一块面积约500亩的新基地已经圈定,预计明年动工。崔桂生充满激情地告诉记者:“新基地将按照国际顶级制造企业进行设计,建设成全球纺机行业标志性工厂,建成百年不落后的企业!”

发布时间:2015-08-31
返回